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工程博士培养助力强国战略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0-10-20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有媒体最近报道称,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突破人,与此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数量将由2018年66万人增加至2025年136万人,从产业高

有媒体最近报道称,2019年我国专业学位博士招生人数突破人,与此同时,依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预计,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数量将由2018年66万人增加至2025年136万人,从产业高层次人才需求来看,现有工程博士存量难以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

在我国,工程博士是工程教育人才培养的最高层级,是专业学位博士教育的主要类型。工程博士人才通常指那些工程领域新技术的发明者,新产业的缔造者,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的引领者和开拓者,是新工业革命所必需的人才类型。工程博士培养涵盖了电子信息、机械、材料与化工等八个类别,瞄准新兴信息产业、智能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不断解决复杂工程技术问题、进行工程技术创新,以及规划和组织实施工程技术研究开发。

然而,自2011年国家设置工程博士专业学位以来,时至今日,高层次工程技术领军人才队伍总量规模和结构占比仍明显偏少,难以有效满足高技术产业研发需求。2015年—2019年,工程专业学位博士招生年均占比不足5%,年均毕业生人数未及2000人,这与我国高技术产业研发人员需求量的百万量级相差甚远。加之,校企合作工程博士培养缺乏稳定性、企业动力不足,实践训练体系建设和运作滞后于产业发展和工程实践等短板问题未得以根本性解决,成为制约企业创新能力和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

针对这些长期存在的短板问题,笔者首先想谈一下工程博士制度创新的问题。以工程博士培养目标定位来说,一方面,既要考虑外部需求,着重满足国家战略需求、行业高端需求以及区域发展需要;也要注重考虑工程博士培养的学习认知特点,伴随现代工程技术创新孕育出富有挑战性的科技问题和引人入胜的产业、经济和社会议题,工程博士培养不但应注重系统的、跨学科知识的掌握,以及工程专业的创新理解及问题解决能力,还要重视战略思维、国际视野、人文哲学素养等综合能力提升。另一方面,工程博士培养目标的确定既要有国家层面的统一要求和标准,同时,高校要在充分调研与实践基础上,结合企业对高端工程人才的需求进行特色型人才培养。这既是高校逐步形成培养特色的重要起点,也是解决工程博士生源相对不足、潜在生源缺乏报考积极性的重要途径。

其次,还要有效提升工程博士培养的治理能力。以工程博士培养助力实现制造强国战略为例,高校通过采取开放办学模式,推进政校合作、产教融合、科教融合、校企合作等协同育人体制机制改革,采取前瞻的发展理念、组织形态、教育手段,扩大制造业重大基础研究、重大科研攻关方向,围绕智能制造基础、系统集成技术、标准体系方面,实现产教之间的资源转化与充分共享,形成由政府、企业、高校、社会共赢参与的“全链条”制造业人才培养体系,实现“一人一方案”的特色培养,以及人才培养和人才选用的无缝对接。事实上,政府在立法、税收、财政等方面具有诸多政策优势,企业拥有先进设备、技术工艺、运行规范、研发人才等优势资源,双方应全面搭建行业企业参与工程博士培养的联合办学体制和深度融合机制,主动承担起“教育者”角色融入制造业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训练、论文指导等全过程,有效提升资源共享度、利用度,以及深层次互动性。

(作者系天津大学研究生院教师)

《中国教育报》2020年10月20日第2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中国教育报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0/1020/775.html



上一篇:髂骨翼宽度与高度对L5椎弓根置钉遮挡的三维CT评
下一篇:重磅嘉宾大会亮点抢先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