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稿件要求: 1、稿件内容应该是与某一计算机类具体产品紧密相关的新闻评论、购买体验、性能详析等文章。要求稿件论点中立,论述详实,能够对读者的购买起到指导作用。文章体裁不限,字数不限。 2、稿件建议采用纯文本格式(*.txt)。如果是文本文件,请注明插图位置。插图应清晰可辨,可保存为*.jpg、*.gif格式。如使用word等编辑的文本,建议不要将图片直接嵌在word文件中,而将插图另存,并注明插图位置。 3、如果用电子邮件投稿,最好压缩后发送。 4、请使用中文的标点符号。例如句号为。而不是.。 5、来稿请注明作者署名(真实姓名、笔名)、详细地址、邮编、联系电话、E-mail地址等,以便联系。 6、我们保留对稿件的增删权。 7、我们对有一稿多投、剽窃或抄袭行为者,将保留追究由此引起的法律、经济责任的权利。 二、投稿方式: 1、 请使用电子邮件方式投递稿件。 2、 编译的稿件,请注明出处并附带原文。 3、 请按稿件内容投递到相关编辑信箱 三、稿件著作权: 1、 投稿人保证其向我方所投之作品是其本人或与他人合作创作之成果,或对所投作品拥有合法的著作权,无第三人对其作品提出可成立之权利主张。 2、 投稿人保证向我方所投之稿件,尚未在任何媒体上发表。 3、 投稿人保证其作品不含有违反宪法、法律及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之内容。 4、 投稿人向我方所投之作品不得同时向第三方投送,即不允许一稿多投。若投稿人有违反该款约定的行为,则我方有权不向投稿人支付报酬。但我方在收到投稿人所投作品10日内未作出采用通知的除外。 5、 投稿人授予我方享有作品专有使用权的方式包括但不限于:通过网络向公众传播、复制、摘编、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制品、录制录音制品、制作数字化制品、改编、翻译、注释、编辑,以及出版、许可其他媒体、网站及单位转载、摘编、播放、录制、翻译、注释、编辑、改编、摄制。 6、 投稿人委托我方声明,未经我方许可,任何网站、媒体、组织不得转载、摘编其作品。

曾被寄予厚望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为何沦为文(2)

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在线投稿】 栏目:综合新闻 时间:2021-07-16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我个人相信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了这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项目。然而,在如此严谨的工作中,他们得出了如此“不严谨”的结论,


我个人相信所有与会的专家学者们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进行了这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项目。然而,在如此严谨的工作中,他们得出了如此“不严谨”的结论,这充分说明他们内部缺乏有效的物理基础,内部也没有达成统一的共识,所以只能走“不严谨”的道路。 “四舍五入”。妥协。

二、过度依赖天文测年

天文测年在历史领域应用广泛,但多以辅助验证为主。不过,在相亲计划中,有一点推车在马前,这对于古书天文场景的记载实在是太过分了。比如《国语》中有这样一条记录:

在古代,木星被称为“岁星”,以十二年为一周,所以天象被分为“十二次”,即星象姬、宣江、卫子、江楼、梁、固沉、鹌鹑头、鹌鹑火、鹌鹑尾、寿星、大火、歇木。其中,“鹌鹑火”相当于十二生肖中的狮子宫,故推测“鹌鹑火年”为公元前1046年。

这种天文计算看似很科学,但其实有很多疏漏。这是因为中国古人信奉“天人感应”和“天人轮回”,单纯根据古籍天文记载进行科学测年,实在缺乏可信度。

3. “碳14”测年法和树轮测年法

无论是“碳14”测年法、树轮测年法还是天文测年法,都有很大的局限性和人为的不确定性。


比较科学碳 14 年代测定法”为例。通过考古遗址的地层划分和出土文物的仪器检测,其值只能作为参考,只有68%左右的置信区间。

至于“树轮定年法”,由于利用了树木形成层的向内分化结构,需要正确判断当时极端气候和地理环境的差异。而且,这种计算方法只能判断两百年左右的持续时间,用来测量几轮几千年难免会造成太大的误差。

四个。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测量

测年计已计算商周国王在位时间,精确到个位数。如果前任国王的一个计算是错误的,那么接下来的所有结论都是毫无意义的。

比如周礼王在位的时间,根据《史记·周本济》中记载的在位37年,这个数据被测年工程所接受。不过《史记:卫康叔叔家族》有这样的记录:


以此为由,明确提出夏朝的谱系,从大禹开始到末期杰,一共经历了十七代。不过,对于余的身份,并没有太详细的解释或描述。例如,于的确切身份究竟是什么?夏朝是通过“租让制”还是“暴力制”建立的?是亲手建立还是后人追求?各种问题都没有在约会项目中明确提及。

综上所述,文史不虚。我个人认为,虽然夏商周计划中明确记载了夏朝,但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国家,也是中国文明社会的开端。然而,他们的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得出的结论似乎并不完全令人信服。

最后,即使我们走十万步,夏商周测年计划的结论都是正确的,公元前2070年真的是夏朝的开始。那么,我们从小接受的“中华五千年文明”教育也是错误的。


虽然我不想,我可还是遗憾地承认:“中华文明四千年。”

文章来源:《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网址: http://www.zgzzgcyj.cn/zonghexinwen/2021/0716/1754.html



上一篇:能力提升工程2.0样板校展示:封丘县城关乡中心
下一篇:最新进展!国道204项目主线工程即将全部完工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投稿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编辑部|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版面费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论文发表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